歡迎來到Price
  • 立即登入
  • 免費註冊
    沒有任何瀏覽紀錄。
  • 沒有項目比較紀錄。
  • 商戶分類
  • 情報
  • 二手
  • 網購
  • 商戶中心
Price

【消委會報告】濕疹戒口清單 中醫內外入手有療法

2022-05-16

濕疹成因

內因
根據中醫理論,脾胃乃後天之本,於人體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,當中「脾」主要負責把營養和津液帶到全身,亦即是中醫學說的「運化作用」。脾胃虛弱會使人體的代謝和運化功能下降,體內的濕氣因而難以排走,形成內濕,故此有「脾虛生濕」的說法。中醫又認為肺主皮毛,能調節人體水液的代謝平衡,把多餘水氣化作汗液並排出體外。當人體出現肺虛、肺氣不宣等情況,濕氣和病邪就容易鬱阻於肌膚,成為誘發濕疹的另一因素。

外因
香港氣候普遍炎熱潮濕,若因飲食不當,例如過量進食生冷食物以求消暑,久而久之或會傷及脾胃,造成脾虛,其運化功能亦相應下降,水濕便會困於體內。不加節制地進食燥熱、濕熱、腥發之物(例如榴槤、芒果、蝦蟹)亦會使體內熱毒內蘊、動風發癢等,可引致濕疹等皮膚病。

另外本港的春夏季雨水多且濕氣重,當外在的濕邪與人體的內濕交雜,按照脾「喜燥惡濕」的特性,水液將難以代謝,內濕就更難消除。當水濕滯留於體內,濕疹便容易發作。此外,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急促、工作壓力大,假若情志不舒,便會容易造成肝氣不舒、氣機鬱結,最後肝鬱化火,犯傷脾胃。肝氣不疏又可引起多夢、易醒、失眠等睡眠問題,而作息紊亂亦會加重身體負擔,有機會誘發濕疹。

治療方式 - 內服中藥

內服中藥可幫助患者調養身體,平衡體內陰陽五行以及固本培元,從根本著手治理疾病。濕疹在中醫學大致可分為以下3大類型,其主要症狀及用藥也不盡相同:【消委會】三類濕疹對應用藥(由消委會提供)

內服中藥常見問題

1. 煎煮中藥前應否預先沖洗及浸泡藥材?
一般中草藥在煎煮之前可在流水下略為沖洗,表面少量泥巴只需輕輕除去即可。煎藥前亦可先以清水浸泡中藥30分鐘,以助藥效釋出。

2. 煎藥後的藥渣可否「翻煲」?
部分用於外感的中藥材則只需要煎煮一次,不需要「翻煲」。大部分外洗的中藥也可以翻煎處理,每劑藥可外洗2次。

3. 中藥顆粒劑愈見流行,其療效與傳統藥材相比有否差異?
現代化的器材可將煎煮好的中藥湯劑濃縮處理成顆粒劑,以鎖定藥材煎煮後的有效成分,其療效與傳統藥材基本相若。

4. 沖調中藥顆粒劑時的正確步驟為何?
沖調中藥粉時應先準備熱水,然後加入藥粉及攪拌;待2至3分鐘後再攪拌,直至藥粉完全溶解後即可服用。

5. 中藥應趁熱還是放涼後飲用?如需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,兩者應最少相隔多久?
在大部分情況下,不論是中藥湯劑或中藥顆粒劑,最好都是趁藥物仍是和暖的時候飲用;只有少數治療熱病的中藥須待放涼後才服用。若不肯定藥物是溫服或涼服,應先諮詢主診中醫師。如需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,兩者應最少相隔2小時。

治療方式 - 針灸

根據中醫學,人體的穴位是經絡氣血匯聚和輸注之地,遍佈全身,而不同的穴位各有其保健功能。以針灸手法適當地刺激穴道可以調理陰陽,扶正祛邪,達致防治疾病的效果。下列是中醫師在治療濕疹時較常採用的穴位,患者閒時亦可按壓,有助改善濕疹症狀。

中醫師取穴時多用「指寸法」:「一寸」同拇指的闊度,「二寸」為食指、中指和無名指拼合時的橫闊面,「三寸」是食指至尾指的指幅。

  • 風池:風池位於後頸的枕骨下方,左右兩側之凹陷處。其功效為疏風解表、清利頭目、除濕止痕、行氣止痛。此穴主管人體的水分代謝,多按摩可預防水濕滯留,消除水腫。   
  • 曲池:曲池的取穴位置為手肘屈曲時橫紋的頂端處,有解熱祛濕、散風止痕、疏通筋絡、調理氣血之用,對治療濕疹等皮膚病功效顯著。   
  • 合谷:(此穴有催生作用,孕婦忌用)合谷是人體其中一個最常用且功效多的穴位,位置為虎口之肌肉隆起處,不但能疏風清熱、紓緩疼痛,還可宣通氣血、開關通竅。
  • 血海:血海位於膝蓋內側上二寸,大腿內側肌肉之隆起處。該穴主治血證,能養血袪風,有助消除慢性濕疹等的血虛風燥症狀。           
  • 陰陵泉:陰陵泉的位置在膝蓋骨內側的下方凹陷處,於此穴施針或按壓可促進血液循環、驅除胃寒、健脾化濕。   
  • 三陰交:(此穴有催生作用,孕婦忌用)三陰交位於內踝尖上三寸,為足部三條陰經的交會處。此穴的功效包括健脾益血、調理肝腎、疏通氣滯,多按壓有助排走身體水濕。
  • 足三里:足三里取穴於膝蓋外側下三寸,能調和氣血、治理脾胃、解鬱保肝、疏風化濕,能幫助緩解體內濕氣。

對於急性濕疹,中醫師亦會在患者的特定穴位刺絡放血,有時配以拔罐幫助排出熱毒和病邪,能收瀉火清熱、消腫止痕、疏通經絡、活血袪瘀之效。放血療法一般只會使針口流出少量血液,療效快且副作用少,對實證熱病尤其見效,惟不適合孕婦、貧血、有出血性疾病、身體較虛弱等人士。

治療方式 - 外用中藥

濕疹患者大多會感到皮膚痕癢難當,中藥外洗法和中藥膏等輔助治療可幫助消除痕癢不適,防止病人因搔癢而抓傷皮膚,有助皮膚早日癒合。

外洗法通常以金銀花、野菊花、馬齒莧、地膚子、白鮮皮、苦參等藥材煎水浸洗患處,具清熱解毒、袪風止痕等功效,能緩解皮膚不適。使用外洗中藥時切忌把藥液煮得過濃,而浸洗時間也不宜過長,每次浸洗保持在10分鐘內為佳,以免刺激皮膚,造成反效果。

紫雲膏是廣為人知的濕疹中藥膏配方,原稱「潤肌膏」,早見於明代醫書《外科正宗》。該藥膏主要成分為紫草和當歸,紫草性寒,能涼血活血、解毒透疹;當歸性溫,可補血活血、改善血虛。此膏有清熱、滋潤皮膚、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之效,適用於皮膚乾燥、滲液較少的慢性濕疹。

黃連膏、苦參膏也常用以紓緩濕疹症狀,主要成分為黃連、黃柏、薑黃、歸尾,以及苦參、黃芩、地膚子等,該兩種藥膏皆能瀉火解毒、消腫止痕,對減輕急性及亞急性濕疹的紅腫灼熱、痕癢不適有一定療效。

在採用任何中醫配方和治療手法前應先諮詢中醫師的專業意見,本文所提及的療法和藥方資料只供參考

濕疹食療

濕疹患者大多受「風、濕、熱」等病邪困擾,因此應盡量戒食發物,例如蝦、蟹、貝殼類、鰻魚、鱔魚、牛肉、羊肉、鵝肉、竹筍、茄子及韭菜。此外,黏滯之物較難消化,而生冷食物易傷脾胃,進食過量可阻礙身體的運化功能,使水濕滯留,只宜淺嘗,例子有芋頭、糯米、牛奶、魚生、凍飲。再者,濕熱與燥熱之物會令身體積熱,屬偏熱體質的人士亦應少食荔枝、龍眼、榴槤、菠蘿、芒果、蜜桃、辣椒、胡椒、朱古力、煎炸食物、含酒精的食物或飲品等。

【消委會】濕疹戒口清單(由消委會提供)

醫師推介保健湯水 - 五指毛桃淮山煲豬𦟌 (2人量)

材料:
五指毛桃  1兩
淮山          1兩
薏苡仁      1兩
芡實          1兩
陳皮          1枚
蜜棗          1枚
豬𦟌          500克

烹調步驟:先將豬𦟌汆水,煮水3公升,再加入上述藥材,煲1.5小時,最後可加少許鹽調味,即成。

功效:益氣、健脾、祛濕

日常護理

  • 早睡:中醫理論提到,晚上11時至凌晨3時為經絡運行至膽肝經的時段,此時身體需要在熟睡中才能進行排毒和修補等工作,故此濕疹患者宜養成早睡的習慣,確保有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,否則體內毒素難以清除,濕疹也更難消退。
  • 放鬆心情:中醫認為人的情緒與健康有密切關係。生活壓力大、情志不舒可引致肝氣鬱結、肝火旺盛,而長期精神緊張、思慮過度則會傷及脾胃,影響身體的排濕功能,誘發濕疹。多放鬆心情,培養正向思維與正面情緒能減輕精神壓力,有助預防濕疹。
  • 運動:運動能行氣活血,使身體氣血暢順,而汗流時又可袪濕排毒。做運動同時可減壓解鬱,改善情緒,無論對於濕疹病情還是身心健康都有裨益。體弱易累的人士可先試做伸展運動、散步、練太極拳等,讓身體適應後才考慮逐漸增加運動強度。排汗後應盡快用毛巾把汗水輕輕印乾,以防過度刺激濕疹患處。

有關詳情,大家可留意新一期《選擇》月刊(547期)